老十四话说得露骨,四个王爷面面相觑,想反驳,又觉得确实是这么个意思。
当下陷入沉默,都不言语,既没应承,也没反对,算是默认了。
见四位王爷不说话了,老十四转头对老十三笑道:“十三哥以为如何?”
老十三怔了一下,摇摇头道:“几位王爷若是这样的意见,我们要请示皇阿玛。”
老十四双手一摊,对四位王爷道:“那就只能到先议到这儿了。
几位王爷请回吧,等得了皇阿玛的旨意,咱们再议。”
送走其他人,老十三向老十四问道;“那这回咱们联名向皇阿玛奏报?”
老十四笑道:“可以啊,十三哥你来拟折子,我跟着具名。”
当夜,三个亲兵,一人带着两人联名写给康熙的密折,另外两人各带着老十三和老十四分别写给康熙的密折,骑快马先后疾驰出密云大营,直奔京城而去。
康熙拿到这两个儿子的三封信,哭笑不得。
学好不容易,学坏一出溜。
老十三跟着老十四,这黑化的度有点太快了。
他没理会联名的折子,在老十三和老十四分别署名的折子上,用朱笔认真的写上一模一样的话:“朕知道了。”
想了想,还是又加上一句:“东北之事,无需再议。
朝会在即,务必与四位旗主按时返京。”
然后把折子封在匣子里,让图里琛派侍卫送还两人。
康熙穿越之前,一直纳闷,为啥清朝皇帝奏折废话那么多,屁大点事都要上奏,皇帝也有耐心,废话也批。
穿越过来后,他终于明白了,这都是清朝皇帝自找的。
清初沿袭明制,给皇帝上奏章分两种,题本和奏本。
题本说公事,奏本说私事。
这两种奏章的往来批复都需经过内阁,内阁接到奏章后,拟出初步处理意见,供皇帝参考,也就是票拟。
然后皇帝再做朱批决定。
按照这种流程,所有的奏章往来都是公开的。
那大臣上奏的时候就得考虑到,我奏章里面的所有内容,都是要被公开审定处理的,所以有忌惮在里面。
到了清朝,从老康熙开始,在传统的题本和奏本之外,创立了第三种奏事制度,就是“密折制度”
。
密折不走传统流程,直接送到皇帝手中,主打一个扁平化,单线联系。
皇帝看完密折,直接在上面批复,批复完再送回给奏事者本人。
老康熙希望通过密折制度,让官员敢于向皇帝报告各种事情。
“天下大矣,朕一人闻见,岂能周知,若不密奏,何由洞悉。”
官员以后写密折也不用担心得罪人了。
老康熙还严格要求亲信,尤其派到地方的官员,必须按时写密折,必须亲自写,实在没事儿,写个请安折也行。
同一件事,几个人分别上奏,他就能从中看出端倪。
或者出了事儿,有的在折子里说了,有的在折子里没说,也能说明问题。
主打一个天黑请闭眼,只有我皇帝一人是法官。
为了保证这个制度持续进行下去,必须每封折子都按时看,按时批复。
不然上面一懈怠,下面肯定跟着懈怠,制度就名存实亡了。
到雍正更厉害,不光是折子要保密,设立了军机处,连军机大臣也要保密,每次面圣只见一个军机大臣,你不知道你的同事对皇上说了什么,你的同事也不知道你对皇上说了什么,而你们两个,都不知道皇上知道什么,非常刺激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aaaaaataroertyaaogiaaantentaaaigsrca00fiesarticeia313168831688sjgabordera0aa...
记者招待会上美女记者丁佳玲方先生,很高兴采访你。方宇面无表情你高兴的太早了来自丁佳玲的负面情绪787重生平行空间,随身坑逼系统,从快男开始,一步一步带崩娱乐圈画...
简介阎王让我五更活,夫人却让我三更死。天武六年,夜半三更时,天空忽然下起了一场红雨,从此这个世界变得诡异起来(豆芽出品,必属精品!)...
预收求收藏,戳专栏可见无限流无c无限流副本串烧了沙雕穿书妈,五千万给我吧[穿书]高考前高三四班最后一堂课,班主任始终没来,班长出去找班主任,十秒后仓皇跑回来,带来两条消息全校教职工跟...
...
...
从1981年算起,穿越到英国已经十年了。开始以为能利用重生优势先知先觉,三十岁以前实现财务自由。结果十一岁生日当天,脑海里叮的一声万界杂货铺已开启,请店主接受第一个任务。看来,一个全新的未来开始了...
大道夷且长,窘路狭且促。修翼无卑栖,远趾不步局。舒吾陵霄羽,奋此千里足。超迈绝尘驱,倏忽谁能逐。乱世哀民乞活尸骨,转生为汉末颍川陈氏子弟的陈冲,看着九州满目疮痍,他决心改变这个世界。在和刘备一路走来的数十年里,他经历了失望背叛乃至决裂,但他仍然坚定不移地走完这条路。遍地哀鸿满地血,无非一念救苍生。...